关键词:稳定币、虚拟货币、离岸人民币
今年5月21日,香港特区立法会通过《稳定币条例草案》,后在宪报刊登《稳定币条例》使之成为正式法例。再过30天,《稳定币条例》将于8月1日生效实施。
该法案的通过,一方面巩固了香港特区作为我国金融创新和数字资产中心的地位,另一方面也引起了内地对人民币国际化、跨境支付、虚拟货币监管政策调整的憧憬。
早在去年7月,京东集团便已进入香港稳定币的首批“沙盒”参与者名单,目前正处于测试阶段。
对此,国内不少币圈人士和内地企业也产生了疑问:
香港都已经落实了,内地是不是很快也能够参与稳定币的发行或交易?
香港《稳定币条例》核心内容
纵览《稳定币条例》共11项175条,其中最核心的是第2项“规管涉及指明稳定币的活动”,具体包括五项内容:规管涉及指明稳定币的活动的限制、发牌、持牌人的拥有权及管理、对持牌人的控制、杂项。
总结下来,《稳定币条例》重点强调四个问题:
一是“让稳定币更安全”,发行方必须确保每一枚稳定币都有100%足额抵押的真实资产,用户可随时兑换。
二是“严格落实发牌制度”,发行稳定币必须向香港金管局申请牌照,申请主体的实缴注册资本不低于2500万港元;即便主体不在香港,若宣称所发稳定币锚定港元或拟向香港公众宣传正在或准备进行此类活动的,也同样需要申请牌照。
三是“全面的风控要求”,以“相同活动、相同风险、相同监管”为原则,既要求持牌机构建立健全反洗钱(AML)与反恐怖融资(CTF)防控机制、制定可持续性业务规划,还要求定期开展独立核证与审计,并向公众披露储备资产管理政策和风险评估结果。
四是“境外实体监管”,赋予金融管理专员指定权,对可能影响香港货币稳定或国际金融中心功能的境外实体进行监管;对无牌发布行为,最高罚500万港元及7年监禁,对虚假宣传行为,最高罚1000万港元及十年监禁。
稳定币的核心优势
稳定币,实质是一种通过锚定某一储备资产来维持稳定价格的虚拟货币。比如,法币稳定币(USDT、USDC)、加密货币稳定币(DAI)、算法稳定币(Terra USD)、黄金等实物稳定币(Tether Gold),其中法币稳定币的发行量和交易量最大,市场占比超过95%。
稳定币的出现,原本是作为加密世界的交易媒介,旨在解决BTC、ETH等传统加密货币的价格波动和“炒币”的出入金问题,发展到现在变成连接虚拟货币与传统金融业的桥梁,甚至逐步成为去中心化金融(DeFi)和新型金融的基础设施。
比如跨境支付环节,在传统金融体系下,企业要开展国际支付,几乎绕不开SWIFT电汇网络,支付周期长、审核严苛且费用高,而直接使用BTC、ETH等加密货币进行交易,又难以控制其价格的剧烈波动。
最终,既有高流通性、匿名化、去中心化特征,又具备链上价值稳定资产的稳定币问世,持有者通过区块链钱包就能随时随地完成点对点支付,不受传统银行工作时间、地理位置或审查规则的限制,进而迅速被跨境交易者、投资者甚至监管机构所接纳。
如今,Visa、Master、Paypal等全球头部支付机构都已宣布将稳定币纳入其支付体系,甚至已经推出了稳定币支付服务。
从这个角度,京东集团积极投身香港稳定币的“沙盒”测试,其首要目标可能并不是为了发币,而是为了解决京东庞大的跨境业务所带来的国际支付问题。
内地投资者合规参与香港稳定币的建议
香港《稳定币条例》明确禁止向境内公民提供虚拟货币、稳定币相关服务,换言之,内地个人若不具备香港居民身份和香港银行账户,基本不可能在香港的持牌交易所或平台机构参与该类活动;内地企业若无香港注册公司实体,也一样无法参与虚拟货币及稳定币相关活动,如京东集团,其实际参与香港金管局的稳定币“沙盒”测试活动的主体系旗下在香港注册经营的子公司。
目前来看,内地个人能够合规化参与稳定币相关活动的方式不多,要么通过在港亲友或自有香港账户,通过OSL、HashKey等持牌交易所直接购买稳定币,要么通过有虚拟货币交易服务(VASP)牌照的香港本土券商或中资券商,以开设综合账户的方式间接参与稳定币交易。
内地企业则只能通过注册香港公司实体,在满足2500万港元最低注册资本的前提下申请VASP牌照,进而合规参与香港稳定币相关活动。
结语
《稳定币条例》的落地,表明我国对虚拟货币、稳定币等金融创新工具的监管有所调整,从一刀切式的禁止转为建立合规框架、保留探索空间。以香港稳定币为参照,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内地仍有可能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在数字人民币之外进一步探索离岸人民币稳定币的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