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案律师/作者: 韩武斌 来源:金牙大状律师网 日期 : 2025-04-08
承继的共犯研究》是一部在刑法学领域极具深度与价值的学术著作,围绕刑法中复杂且颇具争议的承继的共犯问题展开系统探究,为该领域的理论研究与司法实践提供了极为丰富且深刻的见解。
《承继的共犯研究》一书是由法学博士,山西财经大学法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王永浩著。王永浩博士作为笔者师兄曾在《刑事法评论》《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江西社会科学》《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主持省部级课题多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省部级课题多项,曾获山西省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百部(篇)工程”三等奖。
一
内容架构与核心观点阐述
全书架构严谨,从承继的共犯基础概念入手,逐步深入到其成立范围、责任认定等核心议题。作者在区分行为性质与责任范围、承继共同正犯与承继帮助犯的前提下进行讨论。
作者明确指出,承继共同正犯与承继帮助犯的行为性质原则上与先行为者一致,但二者所遵循的法理并不相同;承继共同正犯与承继帮助犯只对自己参与“共同实现”或”促进实现”的结果负责,对先行为者独立引起的加重构成、结合犯之前罪应否定承继,但是在“同一机会”中实现的量刑情节具有可承继性。在此基础上,应基于我国特殊的犯罪参与体系以及特定个罪的“不法结构”具体认定后行为者的责任。
而在成立范围这一关键问题上,作者没有局限于传统观点,而是通过对大量案例和学说的梳理,提出应根据具体犯罪构成要件的行为整体性以及后行为人对先行行为及结果的利用程度来综合判断。例如在财产犯罪中,若后行为人在盗窃既遂前加入,帮忙转移赃物,由于盗窃行为在取得财物这一环节具有紧密的行为连贯性,后行为人对先行行为的取财结果加以利用,应认定其构成盗窃罪的承继共犯。
在责任认定方面,作者强调不能简单地让后行为人对先行行为的全部后果负责,而需结合后行为人的主观认知与客观行为贡献。若后行为人仅参与了较轻程度的后续行为,却要求其承担与先行行为人同等的严重后果责任,这显然违背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像在一些暴力犯罪中,先行行为人实施了严重暴力致被害人重伤,后行为人在之后参与实施了相对轻微的胁迫行为,后行为人对重伤结果不应承担与先行行为人相同的重伤责任,应依据其自身行为单独评价。
二
研究方法与学术价值
本书研究方法多元且扎实。作者运用了比较分析法,对德、日等大陆法系国家以及英美法系相关的承继共犯理论进行了全面比较。通过对比不同法系在概念界定、成立条件、司法裁判规则等方面的差异,清晰地展现出承继共犯理论在全球刑法学界的丰富图景,为我国刑法理论的完善提供了广阔的国际视野。例如,在对比德国与日本对于承继共犯中后行为人对先行行为结果承担责任的不同标准时,深入剖析了两国刑法理论背后的哲学基础与司法实践需求,为我国学者在该问题上的思考提供了新的维度。
文献研究法在书中也运用得淋漓尽致。作者广泛查阅了国内外海量的学术文献、判例资料,从早期经典刑法学者的观点到最新的学术前沿研究成果,都进行了细致梳理与整合。这使得书中所呈现的观点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深厚的学术积淀之上。每一个论点都有丰富的文献支撑,不仅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也为后续学者深入研究提供了全面的文献索引。这种对文献的深度挖掘与整合,极大地推动了承继共犯理论在学术层面的发展,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系统性研究的部分空白,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三
对司法实践的指导意义
从司法实践角度来看,《承继的共犯研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操作指引。在以往司法实践中,对于承继共犯的认定与处理常常存在争议与模糊地带。例如在一些涉及多环节犯罪的案件中,如何准确判断中途加入者的罪责,不同地区、不同法官可能存在较大差异。本书通过对各类典型案例的详细分析,为司法人员提供了清晰的判断思路。
《承继的共犯研究》凭借其严谨的内容架构、多元的研究方法以及对司法实践的重要指导意义,成为刑法学领域一部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无论是对刑法理论研究者深入探索共犯理论,还是司法实务工作者精准处理相关案件,都具有无可替代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