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能产品销售中,被动卷入的参加者不构成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该怎样辩护? ——传销犯罪实务研究之八

来源:金牙大状律师网 日期 : 2020-02-12


张王宏:广强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金融犯罪案件辩护律师暨金融犯罪辩护与研究中心主任

导语:新型商业模式的复杂性和传销犯罪司法解释的扩大化理解,往往导致辩护中,控辩双方无法根据法条表述本身有效沟通,导致参加者往往被错误认定为组织、领导者。避免这种情况,应该结合“拉人头、收取入门费”的行为本质,结合非法利益和时间节点的分析,让真相抵达人心。

 

对组织、领导传销罪,虽然法律的规定仅处罚组织者、领导者,但由于司法解释的扩张作用,导致实务的认定过于宽泛,错误认定参加者的情况时有发生。

 

这时,如果仅仅局限于司法解释的字面解释,容易使控辩双方各持一词、互不相让,而法院最终可能作出有利于控方的认定。

 

这项规定,就是公通字[2013]37号文二(五)“在传销活动的实施和传销组织的建立、扩大中起到关键作用”。对这一表述,辩护律师会强调,法条出现在相关规定的第五项,准确地适用必须考虑具备与发起、策划等前四项等量齐观的作用,也就是必须起到组织、领导作用,才应被追究刑责。但检察官会针锋相对地坚持:既然司法解释有这样的规定,那就要遵守这个规定,对符合条件的嫌疑人一律追究责任。

 

这样导致的结果,是所有层级达三级、下线超过三十人的人员,都可能被追究刑责。

 

为了避免对同一法条的不同解读,避免自说自话,就必须抓住组织、领导传销犯罪的本质属性,进而避免不利局面的发生。

 

对于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拉人头、收取入门费”是很精准的表达。这一表述虽然是对刑法二百二十四条之一的抽象化概括,但能准确全面地提炼该罪名的核心要点,为学界和实务界所普遍采纳。

 

当然,传销活动中不同参加人员的差异较大,本文的讨论,仅限于违法性存在较大争议的电商社交平台、太阳能等新能源产品销售等新型商业模式,其特点是非法性从表面上难以识别,导致行为人因主观不知而加入其中,又有大量亲友作了下线。

 

为什么这类参加者不构成传销犯罪呢?

 

首先,从文义解释的角度看。所谓组织领导传销犯罪,其外在表现,是拉人头、收取入门费。

 

而这类参加者,往往不存在拉人头、收取入门费的行为,所以不应被判断为组织领导者。

 

现实中,行为人本身被传销活动组织者利用、又被亲友亲情友情所“劫持”。实际是“被动”参加进来, 不是拉人头,反而是“被人头拉”,当然,他们也没有收取入门费,反而是交了自己的那一份入门费。

 

原因是,一方面参加者往往在当地有一定社会地位和影响力,通常在当地事业单位等国家机关任较高层职位的领导,具有一定的号召力,但知识老化,对新型商业模式中的传销缺乏识别能力,对这样的人能够参加进来,往往就像一个活招牌。

 

从这个角度看,这样的参加者,其实就是被利用,是被拉进来的。

 

另一方面,他们往往有大量亲戚、战友、同事的广泛人脉,在热火朝天的销售中,这些亲友会认为这是难得的发财好机会,亲友基于对他的信任,进而要借他的关系主动、自愿地加入进来,也可以排除拉人头的情况,相反,这时如果要拒绝,就是断绝了别人财路,显然也是不合情理的。这种被亲情绑架、被友情绑架的情况,也完全可以排除拉人头的主动作为的情况。

 

再分析下线的人员类型,往往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作为参加人员的下线,有一些他根本不认识。原因在于具体谁是谁的下线,这些都是涉案公司具体操作的,把谁放在谁的下线,都是公司具体操纵和安排的。

 

当然,参加者也存在发展下线的情况。比如在案证据材料中,往往有一对一向下线推销自己所了解的产品,带他们去公司参观。

 

对此,应作客观的分析:

 

首先,组织、领导传销,要处罚的是参与策划、操纵、管理、宣传、协调的工作,而组织、领导的特点,是一对多。但这里的参加者,都是一对一的动员别人参加,哪怕是一对一地动员,最后导致三十个人以上,也不能因为人数多,而认定为传销的组织领导者,他们仍然是参加者。这里的人数,要看发展的方式,而不是仅仅看结果、数人头。

 

其次,违法传销活动的特点,是牟取非法利益,什么是牟取非法利益?在传销中的一个表现,就是不劳而获,单纯地依靠自己先加入的层级优势,不劳而获得提成。参加者一对一地推广、销售涉案产品的行为,恰恰反映出,他并没有想要不劳而获的主观心理,他是想以自己诚实的努力付出,换取至少是当时认为合法的收入。

 

所以,不能单单因为企业已经出事,就把之前的起码是当事人自认为正常的商业推广、营销的行为,认定为有意而为的传销犯罪,更不能把一对一的介绍产品的行为,扩大化地认定为就是组织、领导传销犯罪的宣传行为。如果这样认定,现有商场的正常的线下导购、营销都是有问题的,这样显然是客观归罪。

 

最后,牟取非法利益,是传销犯罪的本质特征。如果参加人员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一方面入门费并没有进入他们的帐户,而是根据涉案运营模式获取了自己的分成,则最多可能涉及是否需要退赃退赔的问题,他们本身是没有收取入门费的。而且现实中还存在一种情况,就是因为相信涉案的商业模式,在侦查机关介入前,又参与和投资人的谈判协调,拿自己的收益退赔其他投资人,最后导致实际亏损,甚至背负了债务的,更不应认定为获取了非法收益。原因是其参加到涉案商业运营中,系一个持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持续的行为反映其不能认识自己所为系犯罪,否则正常的反应就是尽可能地掩藏自己的非法所得,而不是拿出大量资金退赔别人,另一方面,连贯的行为造成财产损失的后果,应在案发后判断,而不应仅截取之前的一个片段,认定参加者构成传销犯罪。

 

总之,拉人头、收取入门费,是传销犯罪的行为特征,把握行为的时间节点,结合非法利益的分析,才能实现较好的辩护效果。当然,参加者同样不存在犯罪的主观故意,对此,笔者认为应结合非法利益入手,结合案件实际分析。具体可参照《传销犯罪实务研究(七)对非法利益的判断,是参加者不构成传销犯罪的关键》一文,不再赘述。


(注: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辩护与研究系列文还包括:《怎样理解适用“在传销组织的建立、扩大中起到关键作用”?》《加入传销组织是否会导致开除党籍?怎样操作?》《传销犯罪的涉案财物是发还参与人还是由国家没收?报备时警方不接受或设置时间窗怎么办?》《静态收益是否必须没收?动态收益是否都是非法所得?》《从三个无罪改判案例看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的无罪裁判要旨》《从最新不起诉决定书看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的3个辩护方向及18个无罪辩点》《对非法利益的判断,是参加者不构成传销犯罪的关键》等)


 ——张王宏撰写于2020年2月8日

【关键词】金融犯罪辩护律师;互联网金融犯罪案件辩护律师;金融犯罪案件律师;广强律师事务所;金牙大状律师团队;张王宏律师;私募、众筹、P2P暴雷潮辩护律师;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犯罪案件辩护律师;股权众筹;债权众筹;P2P平台;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金融犯罪辩护律师;互联网金融犯罪有效辩护;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辩护律师;集资诈骗罪辩护律师;非法集资犯罪辩护律师;虚拟货币犯罪辩护律师;保险诈骗罪辩护律师;票据诈骗罪辩护律师;妨害信用卡管理罪辩护律师;暴雷潮

阅读量:336 PC版链接 移动版链接